以愉其上,朋黨以趨主心,開知故之迹,閉忠正之門,操阿順之術,以傾國家之權,生息暴亂,長育大姦,天下上舌,世濁主昏,壅蔽閉塞,以之危亡者,辯也。辯者之不善,而有此之害。是故聖人慎戒其始,絕其未萌,去辯去知,去文去言,虛靜柔弱,玄默素真,隱知藏善,導以自然。是非白黑,昭如日月,同異真偽,如地如天,空虛無積,與物俱變。是聖人無積也。無為為之,與物俱然,畜之不盈,散之未既,包裹萬方。博者深思,不見其緒,辮者遠慮,不聞其端,施而不屈,變化不窮,終而復始,大明若昏,既以為人己愈佚,盡以治人己益明,既以生人己愈壽,盡以教人己愈益。所謂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與人己愈多也。既陽且陰,陰而又陽。天之道也。利而不害,與天地同,生而不殺,與神明通。建德流澤,常處顯榮,辭巧讓福,歸於無名,為而不恃,與道俱行。天道既利而不害,聖人則為而不爭。天人雖異,利益是同。則天同道,吾無間矣。
  道德真經指歸卷之十三竟
  #1折肝:『折』原作『析』據怡蘭本改。
  #2理數必然:『理』字原脫,據怡蘭本補。
  #3百姓和洽:『和』原作『知』,據秘冊本改。
  #4故能成善:『善』原作『喜』,據怡蘭本改。
  道德真經指歸輯佚#1
  道可道章
  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。故常無欲,以觀其妙;常有欲,以觀其徼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(王弼本《老子》第一章)
  (一)太上之象,莫高乎道德,其次莫大乎神明,其次莫大乎太和,其次莫崇乎天地,其次莫著乎陰陽,其次莫明乎大聖。夫道德所以可道而不可原也,神明所以可存而不可伸也,太和所以可體而不可化也,天地所以可行而不可宣也,陰陽所以可用而不可傳也,大聖所以可觀而不可言也。故,度之所度者知,而數之可數者少;知之所知者淺,而為之所為者薄。至眾之眾不可數,而至大之大不可度;微妙窮理,非智之所能測;大成之至,非為之所能得;天地之間,禍亂患咎,非事之所能克也。故不道之道,不德之德,政之元也;不名之名,亡功而功,化之根也。
  是故王者有為而天下有欲,去醇而離厚,清化而為濁,開人耳目,示以
  聲色,養以五味,說以功德,教以仁義,導以禮節,民如寢覺,出於冥室,登丘陵而盼八方,覽參辰而見日月,故化可言而德可列,功可陳而名可別。是以,知放流,而邪偽作;道德壅蔽,神明隔絕;百殘萌生,太和消竭。天下徨徨迷惑,馳騁是非之境,失其自然之節。情變至化,糅於萬物;悴憔黧黑,憂患滿腹;不安其生,不樂其俗;喪其天年,皆傷暴虐。是以,君臣相顧而營營,父子相念而戀戀,兄弟相憂而悽悽,民人恐懼而身。身相結,死不旋踵,為患禍也。父子戀戀,兄弟悽悽,昏定晨省,出辭入面,為夭傷也。臣見其君,五色無主,疾趨力拜,翕肩促肘,稽首膝行,以嚴其上者,為不相親也。故可道之道,道德彰而非自然也;可名之名,功名顯而非素真也。(宋張君房《雲笈七籤》卷一引)
  (二)有名,非道也;無名,非道也。有為,非道也;無為,非道也。無名而無所不名,無為而無所不為。(元劉惟永《道德真經集義》引)
  (三)無名無朕,與神合體,天下恃之,莫知所以,變於虛無,為天地始。(宋陳景元《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》引)
  (四)有名者之為化也,遵道德,貴神明,師太和,則天地,故為萬物母。(宋陳景元《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》引)
  (五)無欲者,望無望;觀其妙者,鎰太清也。(唐強思齊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》引)
  (六)心如金石,形如枯木,默默隅隅,志如駒犢者,謂無欲之人。復其性命之本也。且有欲之人,貪逐境物,亡其坦夷之道,但見邊小之繳,迷而不反,喪失真元。(元劉惟永《道德真經集義》引)
  天下皆知章
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;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較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(王弼本《老子》第二章)
  (七)人之聰明可絕而不可散,人之情欲可逆而不可順。飭人之容,傷人之性;養人之欲,損人之命。世人所謂美善者,非至美至善也。夫至美,非世所能見;至善,非世所能知也。(唐強思齊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》引)
  (八)無以有亡,有以無形。難以易顯,易以難彰。寸以尺短,尺以寸長。山以谷摧,谷以山傾。音以聲別,聲以音停。先以後見,後以先明。故無無則無以見有,無有則無以知無;無難無以知易,無易無以知難;無長無以知短,無短無以知長;無山無以知谷,無谷無以知山;無音無以知聲,無聲無以知音;無先無以知後,無後無以知先。凡此數者,天地之驗,自然之符,陳列暴慢,然否相隨,終始反覆,不可別離,神明不能遁,陰陽不能違。由此觀之